8月24日虎嗅网发布一篇文章《让我们聊聊汪峰的Fill 耳机和Beats中是差了几个小米》,谈及是刮起一股“峰”潮,歌手跨界科技产品圈,汪峰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他之前,摇滚教主崔健、韩庚、周杰伦和水木年华等明星都推出过产品,但是这些 “明星定制机”品牌都如流星般的命运,都以山雨欲来之势开场,以无声无息的姿态存在着或谢幕着。
比如大伙耳熟能详的华语乐坛领军人物周杰伦,在2013年就与hoomia好米亚联名推出了Mr.J U1创意时尚耳机。
2014年又作为台湾电声品牌Tiinlab 耳机的全球代言人兼魔幻调音师的他,对于音乐的执着相信了解周杰伦甚至了解华语音乐的朋友们都已知晓。但人们茶余饭后更热衷于他的“小公举”话题,他个人生活话题效应往往超过品牌营销本身。无论如何,还是请各位撒花送祝福吧。
一提到明星做耳机,许多科技界人士就习惯拿小米耳机的操刀者1MORE来进行比较,并认为Fill耳机想要做中国的Beats,中间差了几个小米距离;那么我们就来聊聊小米耳机操盘者1MORE背后的故事。
许多人问:为何1MORE没有请明星代言?
众所周知的道理,当红明星代言要付出高额动则上千万的代言费。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由消费者来买单。Beats就是典型例子。纵观Beats产品销价,从1000~3500元RMB不等。性价比方面,不论是做工还是材料都要低于同等价位的耳机品牌许多。而音质正是Beats具有争议的方面,很多评论家认为Beats太吵,低音过于强劲,更多人认为Beats不是听音乐的耳机,而是装B的装饰品。
Beats by Dr.Dre,这个以饶舌歌手名字命名的热门耳机品牌,那段一女嫁三夫的历史,大众可能略有耳闻。甚至曾有过印有魔声logo的Beats耳机。虽然痞子说唱领军人物Dr.Dre是创始人之一,但是Beats其实主要依赖于李美圣(Noel Lee)创办的魔声公司。这是一个典型的有关大卫与歌利亚之战的故事,只是有一点不同:大卫被打得满地找牙,在众人的嘲笑中仓皇逃离战场。这笔交易是一场“爱的宴会”,不管初次邂逅是多么地浪漫,Noel Lee和艾欧文注定永远不可能建立起像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那样的极客友谊。
直到有一天--台湾手机巨头HTC对Beats产生了兴趣。那么如果把Beats和HTC看成一对男女朋友的话,HTC开价3亿美元的聘礼,要求获得Beats公司51%的股权嫁入HTC。Monster当初匆忙间拟定的合作协议,使得Beats毫不费力就脱离了合作并投入HTC的怀抱。或许商业合作不过是男女朋友谈场恋爱,因为双方的相同属性、相同目标而走到一块儿,两年的恋爱期也并不短,只是最终不同的方向自然而不欢而散。Beats的离开,是自己的追求?还是HTC的不挽留?我们不得而知......
江湖常言,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虽然 Beats 起家是完全没有声学底蕴,也不具备生产、设计技术积累的 “空壳” 公司,但Beats 通过大量的明星代言和广告投放大红大紫。Beats和前情人魔声(Monster)分手后,Monster曾将Beats告上了法庭,指控它窃取了魔声研发的耳机技术,同时指控Beats和HTC合约欺诈,指责前者在合约签署过程中对 Beats 品牌价值的隐瞒诱使 Monster 放弃该品牌。魔声对于Beats声称拥有一切所有权的说法非常气愤:“绝对不可能,他们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工程师,”李美圣说。
2014 年 5 月,Beats被苹果以3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也有人称之为“史上坑爹耳机之一”。
但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是Beats天价背后的真相?
PingWest中文网发表过一篇文章《为什么说Beats是世界很差劲的耳机?》,文中讲述到,擅长硬件领域硬件工程师Avery Louie对一副Beats Solo耳机进行了拆解。结果,Beats Solo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能省成本的地方;减少螺丝的使用,改用胶水和嵌套;减少模具的使用,用着市售垃圾的发声单元…….Louie最后给出自己的成本推算。一台市场价199美元的Beats Solo耳机,成本大约在16美元左右,约等于一盒月饼的成本。这个成本还包括了包装。
拆开耳机看到的喇叭,任何人都觉得不可思议Beats是怎样用这种廉价的发声单元,还标榜低音强劲、声音精确……
【BEATS BY DRE Heaphone 物料成本表】所示:成本大约在16美元,约107元人民币,约等于一盒月饼的成本。
对比1MORE 头戴耳机(中国声音版)拆解图
【1MORE 头戴耳机(中国好声音版)与Beats Solo售价对比】
通过以上对比,1MORE头戴耳机(中国好声音版)的用料成本高于Beats Solo较多,但1MORE的售价却不到Beats Solo的五分之一,这源于企业的初心、良心。
1MORE创始人谢冠宏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有一次,到北京出差,坐上一辆出租车、在车上与公司几个同事开会聊着关于耳机的一些事项。直到的士司机忍不住回头打断了我们的讨论,问道:“你们是做耳机的吧?那能帮我看看我的耳机吗?刚买来时,听起来很好、很清楚,听了半年多,声音越来越小,是不是坏了呀?” 我们接过师傅递过来的耳机插上手机试听后“没坏啊!”突然之间,一时无语凝噎了,竟不知如何告诉的士师傅事实:⽿机没坏,而是人耳听力已发生无法逆转的损伤了。很基本的一个实事:耳机的失真不好,要将音量开大,耳机音质不好也要将音量调大,久而久之,耳朵能不损伤吗?谢冠宏讲这个故事时语气和眼神沉重极了……
当1MORE在设计耳机时,就开始考虑要带给用户超出预期的体验,外观一定要美,1MORE耳机的金属机构,必须要一刀下去就能完成。虽然Beats现在被苹果收购;但1MORE的团队就是以前在富士康时期做苹果产品的团队,那份追求极致的基因不曾改变。并且要求制程中不能产生伤害工人的气体、不喷含铅的漆、不让⼯人在有粉尘的制程工作;确保物质,对人体是无毒、无害且对环境是环保的。
1MORE跟Beats不同的是,没有花钱请明星代言戴着耳机做广告,只邀请真正有共同价值观、志同道合的大师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中,如Luca Bignardi。他是曾四次获得格莱美奖的录音大师,现是1MORE邀请到的首席耳机调音师。
除了用料,1MORE在音质上有专利突破,声学工程师寻找到航天飞行器中一种金属性能非常优秀的航钛金属来制作耳机振膜,重量仅为钛合金振膜的五分之二,传导速度是钛合金的3倍,但价格是黄金的5倍。并且用特殊的“三明治”结构,并结合Luca 大师的调音功底,确保让用户可以买得起、又享受到大师级的听觉体验,很多外国第三方评测达人测评后都很惊讶,对于这样的价格是怎么实现这样的品质的?
1MORE首款头戴耳机上市前,耳机的椭圆蛋形的包装盒,在设计过程中更改了N次,为了让耳机收纳固定,增加了耳机固定塑压模型(如图)
为了让包装盒没有一丝气味,绞尽脑汁想到在盒内添加活性碳材料包。处女座的1MORE创始人谢冠宏更像一位极客工程师,不少关注谢冠宏微博的人就会从他微博头像的照片发现到这一点,照片脖子挂着一副耳机,地上满是耳机零件,乍看之下有一股乔布斯的犯儿。他认为做一款爆品,得先把自己逼疯才能达到近乎苛求的极致,相信产品才是大的明星,明星不是。
2015年1月15日小米新品发布会,当雷军戴着首款小米头戴耳机站在发布会场上时,背后是1MORE经历了极其痛苦的一整年的产品打磨过程才姗姗上市,耳机线材内部是防弹丝,外部是编织线,为了提高产品产品音质,减少失真,采用镀银无氧铜线材,并左右独立声道与Mic线分离,无焊点直接通过线腔,更大程度减少干扰,让声音更加纯净、高保真。
线材摇摆测试高于行业标准的三倍,耳机连续三次放在洗衣机内洗涤,烘干后能正常使用才算达标。产品必须超过700项依赖性测试通过才可上市。
1MORE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1MORE于8月8日举办了一场夏季新品发布会官方公布共销售了1300万条耳机,据说创造了国内单款耳机销售第一的原创耳机品牌的奇迹。在2014年双11节单日销售数据20万条,据说,森海塞尔等几大国际品牌的加总销量仅1MORE的10%?有人选择相信,有人选择怀疑。
【产品本身和供应链才是真正的根基。】
对于最近这股明星做耳机的“峰”潮,更多的人持冷静观看态度。科技硬件行业和娱乐圈行业不一样的是,有话题影响力、懂互联网传播固然重要,但是产品本身和供应链才是真正的根基。
明星加持科技行业会为初创公司品牌引爆加分,但明星的知名度和持久度,人气如潮水,有涨潮必有跌潮,谁能保证“峰”浪持续多久?当年的费翔人气今何在?明星虽然有人气号召力、话题传播力和对音乐音效的把控能力,但是在光有皮肉缺骨架的情况下,耳机的行业人士对团队和产品前景依旧充满着怀疑…..
明星跨界至科技业先要把自己置身于走投无路的绝境,抛弃所有成功经验,静下心来以敬畏的心态重新观察和审视外界形势,不能在没有观察时势的情况下转型,那将带来灭顶之灾。明星跨界做产品的有很多,如崔健、周杰伦、韩庚,为什么没有成功的原因我们不妨分析看看?
纯粹的歌手或明星是很难做好或者持续产出普及性的产品,因为这需要放弃非常自我的东西,抓住大众的痛点和引起共识的关键词,作出一些调整和放弃。明星之所以明星,都是功成名就的,明星的光环、知名度较科技人,容易缺失一颗谦卑的心,遇到问题容易妥协,容易忽略产品的本身的爆点,这是与科技人的不同。
正如Beats创始人之一Dr.Dre,作为艺人创造了他们完美的音乐,而在一款耳机上将其EQ完全暴力的修改掉,并说是“the artist wanted you to hear.”这确实有些洗脑式扭曲人们对好音质的判断标准。
在富士康,谢冠宏曾是年轻的事业群总经理,是iPod播放器、iPad和Kindle电子书操盘手,众所周知没有iPod订单,富士康就不会有后续的iPhone、iPad。所以整个富士康一半的生意是从谢冠宏所带领的事业部开创的。电子书Kindle第一代到第五代,从来没找第二厂商,这离不开他扎实所开创的根基。从全球的制造企业富士康到中国的互联网硬件公司小米的首家不带“米“字的生态链公司---1MORE,一桩请假乌龙事件使谢冠宏离开富士康,他的传奇故事被广为传播。这段经历谢冠宏自称为生死蜕变,于是便有着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生死一博、野蛮生长的狠劲。创业之后,深刻体会到专注产品是成功的关键因素,用户推荐、好评、认同才是重要的指标,所以1MORE上至创始人下至前台人员全员客服,自主自发地具备主动服务意识。而明星基本上都缺乏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创业狠劲,产品做不好,还有退路可守,大不了继续唱歌、演戏。
模式的重要性:1MORE起源于小米接地气的粉丝互动、参与的模式,又开创了1MORE的全新模式---联创模式,在短短的一年之后,1MORE创立了自有品牌,也逐渐有了一些联创伙伴,1MORE与“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的合作就是联创模式的体现,“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是中国的音乐内容供应商之一,共同联名打造了“中国好声音.1MORE活塞耳机(入耳式)”、“中国好声音.1MORE头戴耳机”和“蒙面歌王.1MORE活塞耳机(耳塞式)”,一起互补合作,一起分享利润,分享这款耳机的一切。
万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对本网站所有图片与资料拥有所有权,如未经允许盗链或下载使用,必追究相关法律责任